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南京要如何发力?

导读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 赵丹丹)南京要建设面向亚太、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国家中心城市,到 2035 年南京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1300 万人...

现代快报讯(记者 李娜 赵丹丹)南京要建设面向亚太、融入全球城市体系的国家中心城市,到 2035 年南京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1300 万人以内……近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以下简称《总规》)出炉,南京瞄准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众所周知,国家中心城市处于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在对外开放、经济产业、科教文化、交通信息、区域辐射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其实这已经不是南京第一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冲刺这一目标,南京的底气、优势何在,又将如何发力呢?

南京优化保障空间,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杭州、济南、长沙、沈阳等诸多城市也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

南京作为已拥有94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十年来成绩单十分亮眼,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7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迈进全国大中城市十强……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当仁不让。

之前在2021年4月,南京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2022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支持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为了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2035年达到1300万人口的规模,南京从空间要素保障方面做了充分考虑。”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程茂吉介绍,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组团式、内涵式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空间紧凑度。完善“圈层、组团”式的产业空间格局。在半径10千米圈层的绕城公路范围内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半径10-20千米圈层的江北新主城、江南主城仙林、麒麟、东山片区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半径20-40千米圈层的副城、新城以及溧水、高淳副城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外围地区和城镇之间的开敞空间,利用农林资源发展第一产业和旅游业。此外,推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加大人才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努力让新市民和青年人居有定所、安居乐业。

南京在区位、科教、创新、文化方面都有优势

国家中心城市,要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在综合服务、产业发展、物流枢纽、开放带动和人文凝聚等方面要拥有超强实力。在采访中,专家认为南京实力硬核,优势明显。

历史上,南京就是扼守长江下游和沟通大江南北的门户,在高铁现代化交通网络中,南京的枢纽型、中心性又得到进一步提升强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王兴平表示,在新的长三角一体化新蓝图里,南京由原来小长三角的北翼门户,已经成为大的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的地理中心城市,是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京沪高铁发展带的交汇点,也是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链接点。这是南京不可替代的地理区位优势。

“南京有着国家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文武表示,南京是唯一一个跨省的国家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全国第二经济强省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南京处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的重要节点位置,承东启西,连通南北,海陆畅达。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在王兴平看来,南京作为国际知名的古都城市,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教和创新优势更是突出,在国内的省会城市中,南京的高校和创新资源排在前列,并在全球具有知名度,科研院所数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集程度也很可观。

此外,王兴平认为,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也是南京的优势之一。“长江穿城而过,尤其是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南京确定了江南和江北双主城的发展目标,拥江发展,一江两岸双主城成为南京未来的空间格局特色。此外,城市中心的紫金山—玄武湖区域,让南京有着全球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中独一无二的自然生态优势,博爱之都的城市名片则展示着南京的包容和活力。”

王兴平说,南京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有实力、有潜力、有能力。

南京要形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超强能力

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南京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力?

张文武认为,接下来要提高南京在发展新格局中的站位,谋求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枢纽定位,强化南京都市圈功能定位;要精准剖析南京经济发展的优势领域,聚焦凸显南京品牌的标志性产业,培育形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大影响力的行业链和小集群;要发挥向西、向北的畅通循环和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等开放平台,加快与省内地市、安徽、浙江、上海等区域开放载体的对接,形成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超强能力。

“‘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名头,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与责任,最关键的还是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国家使命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责任担当。”作为此次《总规》的主编单位之一,南京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认为,南京作为一个发达省会城市,它应该跟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共同面对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

杨涛说,从空中来讲,南京谋划了禄口国际机场、马鞍国际机场的双机场的格局,这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标配。从都市圈层面上来看,目前,扬州泰州机场、芜湖机场、常州奔牛机场等共同形成了范围在一两百公里内的都市圈多机场格局。从铁路方面来看,《总规》构筑了十向放射的综合立体网,特别是高铁网、快运网和欧亚班列网,不单单解决了长三角的互联互通,还可以覆盖到大沿海、大沿江、沪陕、沪昆等国家干线铁路网,打通了前往中亚、东南亚、欧亚等的全球网络。从海运来讲,高效利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在实现江海联运的基础上,力争吸引实现与长江中上游广大腹地的铁水、江海联运,建设南京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形成国际性、多功能、江海联运、海运直达的国家级沿海主枢纽港。

“我认为南京未来要从三个方面发力。”王兴平表示,一是持续推进城市综合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升级,尤其是面向国家自主创新,怎么构建适应南京科教资源密集,顺应科教资源向发展动能转化的现代化的科技治理体系,将资源的动能更好地释放出来,尤为关键。其次,要进一步促进区域和国际合作的深化拓展,更好扩大南京的“朋友圈”,比如积极对接新的国家科技创新格局,包括主动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国家算力中心、数据中心等,发挥东西双向开放和“一带一路”交汇点优势,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和合作空间等。

“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和创新也是南京需要发力的地方,以更好的功能配置吸引国际资源,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功能要进一步强化,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人居环境。”王兴平相信,南京未来完全可以承接做好新时代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

(图片来源: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微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