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身体不适7次举手后身亡:无论真相如何,都别把孩子养得太乖

导读最近,有一起新闻让人看了揪心。一个8岁小男孩上课时身体不适,多次举手示意没被重视,下课后不小心摔倒,随后昏迷不治身亡。这是3年前的事...

最近,有一起新闻让人看了揪心。

一个8岁小男孩上课时身体不适,多次举手示意没被重视,下课后不小心摔倒,随后昏迷不治身亡。

这是3年前的事件。

妈妈质疑学校的处理方式,对法院的审判结果不满,在网上发了帖,让事件曝光。

孰是孰非,旁观者很难给出一个定论。

但从现有公开的完整视频来看,小男孩事发当天的举动确实有些异常。

可能是感觉到身体不舒服,他开始举起手,特别认真地看向老师,等待老师的回应。

结果老师没有注意到他。

随后他放下手,反复来回摸脖子、挠头发、扶额头。

不知道是不是在冒冷汗,他开始拿书本扇风,用手臂擦拭额头。

整个课室时不时有人被老师点名批评,甚至起身搞出很大的动静。

唯独小男孩,明明有点坐立难安,还是安静的坐着。

虽然又举了两次手,却不敢表现得很明显,一看老师没注意到就放了下去。

直到老师批评旁边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才终于发现到他的情况。

简单几句交流,小男孩没有说太多,老师也就没太往别处想,继续自己的授课。

谁都没料到,小男孩会摔倒,会昏迷,会在470天后不治身亡……

案件仍在审理当中,具体的真相是什么,未来自有定夺。

只是更多人痛心的是,假如这个孩子能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果断向老师求助,大声说出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有可能避免这起悲剧的发生呢?

他“太乖了”。

正因为这样,别人不知道他当时的真实情况,以至于被忽略,被耽误。

借着这个事件,很想劝诫每一个父母:养孩子,千万不要教他太乖、太老实。

乖巧≠好事,老实的孩子更吃亏

教育专家王纪琼分享过一个事:

有次参加朋友聚餐,现场有个7、8岁的小男孩。


上菜前,他特别想吃餐桌上的糖。就在他打开准备要吃的时候,身边的爸爸看了他一眼,提醒了一句:


“嗯,不能吃糖啊!吃糖对牙齿不好,咱不吃了啊!”


话音刚落,小男孩就很乖地应了一声,把糖果重新包了起来。

看到他这么懂事,全场的大人无不赞叹,唯独王纪琼提出不同观点:

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在他的背后,其实是害怕权威、讨好权威。

大部分父母会觉得,孩子听话懂事、老实点好。

总是这么想,这么要求,无意间会让孩子误以为:我只有乖巧一点,父母才会爱我多一些。

《敞开心扉的少年》中,小男孩蹦蹦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自从妹妹成为网络上受人欢迎的小网红后,父母的生活重心不知不觉偏向妹妹。

对他,难免关注不到位。

有一次全家人准备吃饭,妈妈和爸爸分别提醒他去关煤气。

可他操作不当,不小心触碰到了煤气的报警装备,爸爸听到后立马走了过来,伸手就是一巴掌,还不停质问:

“干啥呢你?


之前不是教过你怎么关煤气的吗?


怎么又忘了?


一点小事你都干不好!”

明明心里委屈,可面对妈妈的安慰时,他下意识地承认是自己的错,还告诉妈妈自己不疼。

担心爸爸生自己的气,主动走过去道歉,表示自己再也不会犯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

爸爸妈妈拉着妹妹拍视频,他想参与其中,却因为害怕被说只能作罢,眼巴巴看着妹妹被团团围住、受追捧的样子。

全家人要外出旅游,他会觉得自己考试不好,不能一起去。

这就是“乖孩子”的现状。

把委屈、自责留给自己,把轻松、开心留给别人。

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自我定义、评判,正在一点点毁掉他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越“乖”、越“老实”的孩子,长大后问题越多


名师张雪峰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一个内向老实的孩子,千万不能掉入社会底层,一旦进入社会底层,和一般没有素质和底线的人在一起,他就会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在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前不久接触一个初中孩子,长期受到严重的校园霸凌,初三患了重度抑郁休学在家。

父母不懂,被欺负了为什么不说,默默忍了两年多,把自己逼到绝路。

孩子哭着怒吼:“你们总是叫我听话,忍忍就好,现在这样怪谁呢?”

是啊,总是被教育要乖巧、包容、得饶人处且饶人,孩子早就慢慢失去锋芒,习惯容忍,一不小心丧失了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当他受委屈不敢说,心里有怒火无处宣泄,时间一久,所有的负能量只会内化,不断攻击他自己,直到问题爆发。

像闹得沸沸扬扬的“胡鑫宇事件”,说到底,就是一个“乖孩子”的不幸悲剧。

16岁的胡鑫宇,从小就特别体贴懂事。

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不乱花钱,收到的压岁钱全数上交;

看到别人有玩具想买,外婆给了钱他没花,而是给了妈妈;

妈妈问他要什么,他不挑剔,买的衣服不喜欢,他也不明说,很少主动索要额外的东西。

可能是家人先入为主,觉得他这么好,一定能处理好自己的压力和情绪。

这才忽略了他“乖巧”背后隐藏的痛苦和绝望,无法第一时间在他求助的时候拉他一把。

心理专家武志红说:

“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

“乖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说,不敢说,习惯一味地隐忍和讨好。

他们藏起来的悲伤和委屈,不被看到,无处安放,慢慢积累起来只会成为压垮他们的导火索。

一旦触及点燃,后果不堪设想。


尽早告诉孩子这3句话,别把他养得太乖

为人父母,都不希望孩子什么苦和难都往心里头咽,而是期待孩子必要时能有主见、锋芒。

自信、坚定的孩子,更有出息,更容易规避问题。

如果你也想孩子能够自如和世界相处,遇到事情懂得当机立断,那么请一定要尽早告诉他这3句话:

1、任何时候,大声说出自己的需求

法国教育家洛克说:

“在让孩子大声说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心灵得到了放飞,思想得到解放,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


只要给孩子大声说话的机会,就会还他们以自尊与自信。”

一位在幼儿园工作十几年的朋友也说,那些更容易受到关注、更自信的孩子,说话都很清晰、大声。

大人和孩子的沟通,始终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只有孩子大声、勇敢说出自己的需求,大人才更容易了解、明白,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

当孩子得到足够多的正面反馈,自然也会越来越敢于发声,表达需求。

2、不要怕,被拒绝也没关系

网上有位妈妈,发现女儿很想要商场门口派发的免费气球,却不好意思开口,于是跟女儿一起练习。

刚开始,只要女儿提出想拿气球的要求,她都会顺着说“好的,给你一个”。

可练习了几次后,妈妈话锋一转,不再说“可以”,而是直接拒绝:

“抱歉小朋友,这个已经有别人要了,不能送给你了。”

很显然,女孩完全没反应过来,面露难色,有点抗拒。

这时妈妈继续引导,告诉她“你说没有关系那我下次再来”,不忘提醒她:

“我们跟别人提出需求的时候,别人有可能答应也有可能拒绝,这都很正常知道吗?

如果答应了我们就说谢谢,如果没有答应呢,我们就说没关系啊。”

大部分孩子之所以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被指责。

告诉孩子没关系,某种程度是在培养他的抗压力,保护他的感受。

减少被拒绝的负面感受,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孩子才会继续勇敢发声,表达需求。

3、不要太在乎同学、老师的看法,爸爸妈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前两天女儿班主任找我,说想推荐我女儿在升旗仪式当主持人,可孩子有点为难。

我一听,心里多少也期待女儿能抓住这么好的表现机会,只是女儿并不想,说“是老师要我做的,我不喜欢”。

既然她这么说,我就不再要求。

为了打消她的顾虑,我决定和她一起跟班主任说,让她知道无论如何,妈妈都是支持她的。

事情解决了,她开心多了,和我的关系又进一步。

其实孩子很小,总会受到外界大人的评论所左右。

他需要在父母的瞳孔里确认自己的存在,只有被支持着、鼓励着,他才会独立有主见,不盲目畏惧权威。

长大后,想说什么做什么,他也会比别人多一份底气和坦然。


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思维模式各不相同。

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守规矩、文明礼貌的同时,更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及时觉察孩子的需求,允许孩子说“不”。在孩子开口表达的时候共情式聆听,多体会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千万不要把孩子养得太乖、太老实,教会他勇敢表达。

只有孩子意识到自己说话有人听,能够被重视,他才更有主见,有勇气为自己发声,不受约束,自由、自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